Search


三年之後|分享會後記​


隔了兩天發文,突然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三年之後|分享會後記​


隔了兩天發文,突然也不知道該怎麼整理情緒並將之化為文字,或者也可以說:我的情緒已經過了。很常這樣,一些澎湃的、激昂的、滿溢的、濃厚的「正面感受」,睡一覺起來就沒了。昨天的快樂歸昨天,而且「昨天」的腳寸長之又長,跨一步即如數年前——對喔,週六的分享會似乎已經在離我很遙遠的地方了。​

會這樣說,不是不珍惜那天的記憶,而是我對於得到的、他人給我的善意,不太敢沉溺太久。我會記得的部分時常是「我被那樣不太合理地寵愛了」,而不是「我是一個會被如此寵愛的人」。這兩者之間的分別,冥冥中促使我患上選擇性遺忘的毛病,甚至可因此預見更久的將來,我會變成如同我父母一般的大人;唯一不同的僅是,這種謬誤我只會用來凌遲自己,絕不帶到他人身上。​

所以,原諒我的私人快樂已經在那天晚上花完了,無法再跟你們形容它的模樣,跟你們說我心裡笑得多開心。我也真的已經笑完了,此刻靜靜地、不帶表情地敲鍵盤,來盡我義務敘述著聽來也許無聊,但實際上依舊閃耀的感謝之情。而這類「感謝之情」包裹著諸多複雜成分,向光背光,彿若一張妝容剖半的臉,我始終以此奇怪之顏走過寫作這些年:向光那面朝向你們,背光這面則凝視、刀刀砍入自我內裡;意即我無法不懷有一絲愧欠和質疑,在我對眼前美好心生感激,並為此言道謝意的剎那。​

以上種種,我明白我改不掉,索性就不改啦。隔了三年,多虧《#任性無為》出版,讓我再次體會新書分享會的感覺,這一千多天,雖然沒有進行明確、專業的分析,但我能感覺到讀者來來去去,有些一去真的不復返。對作者來說,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,然偶爾我仍會過分執著原因,進而不小心把筆折斷、把自己撕碎了——幸好如今看來都是暫時的?起起伏伏的過程就算傷心,也未真正將我擊倒,因為每每倒下,總又可以再捉著無名力量站起身。我的人或許就像我的筆,遭遇斷裂、磨盡、擱置都沒關係,筆下姿態如何轉換、生滅、停滯和惡化,最終都還是會有新的路與字寫出來。​

活著本身就是創作。好險還活著,否則要怎麼創作、怎麼進步,怎麼看到那些字確實一一落到陌生人手上?謝謝每一個支持的人,不管你有沒有來到現場,我都想向你致謝、給你祝福。即使短暫的相遇和對話可能永遠不夠建立強韌的關係,但隨著時間發酵,我越來越認同文字世界裡,「我們好像認識,但也不真的認識」才是最舒服的距離。​

下本新書見。​


2020/8/3​
#追奇​
#向明天告別
#與談人鄭哲涵的作品也歡迎支持唷 ➡️ #最快樂的一天

---
▲任性無為(作者親簽版)​
博客來|https://bit.ly/2yJThWw​
讀 冊|https://bit.ly/2X9g3Az​
金石堂|https://bit.ly/2yFkx8p​
誠 品|https://bit.ly/3emanIU​

▲任性無為(一般版)​
博客來|https://bit.ly/36GlIB1​
讀 冊|https://bit.ly/2TLg2jT​
金石堂|https://bit.ly/2ZKiFWY​
誠 品|https://bit.ly/36zmGz8​

▲追奇作品套書【任性無為】+【這裡沒有光】+【結痂】(附贈手寫詩靜電貼)​
博客來|https://bit.ly/2M6TJkM​
讀 冊|https://bit.ly/2TMxK6D​
金石堂|https://bit.ly/3grhHF8​
誠 品|https://bit.ly/2B7cP7T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